Key-value 存储系统大概是分布式存储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了。从功能需求的角度说,最核心的包括:
- 可以创建一张表和删除一张表,同时对于表的数据可以进行:
- 读,即 get(key) 返回 value
- 写,即 put(key, value)
- 删除,即 delete(key)
当然,也有一些其它的功能需求,比如支持事务性,支持 key 排序查询,range key 或者特定列索引,支持同一 key 下 value 的 version 等等。
从非功能需求的角度说,凡是存储系统,Durability 是最重要的,数据不能丢失;其次是 Availability;再次是 Performance,这样的系统需要考虑 throughput 和 latency 二者。
- 宏观上看,实线是数据流,虚线是控制流。
- get 或是 put 请求被发送到 Request Manager,而 Request Manager 会询问 Metadata Service 来获知这个请求应该被送到哪一个 Replication Group 去。
- 每一个 Replication Group 都存放有若干个数据节点,包括一个 leader 和若干个 follower,他们都和 Group Manager 通信。
- Group Manager 会根据它们的健康状况、繁忙状况来动态调整,并将调整同步到 Metadata Service。
- Metadata Service 主要负责下面两件事情,它可以由 Zookeeper 等技术来实现:
- 一个是记录每个 Replication Group 中,谁是 leader。
- 这个 leader 可以由 Metadata Service 来确定。
- 另一个是存储 key 到每一个 replication group 的映射关系。
- 当 Metadata Service 的节点映射表生成以后,就可以缓存在 Request Manager 的内存中,这样不需要每次来一个请求就查询 Metadata Service。
- 对它的任何修改都要立即持久化并 propagate,不可丢失。
- 一个是记录每个 Replication Group 中,谁是 leader。
- 然后是 Replication Group,每一个 group 都有一个 leader,其它的都是 follower。
- 所有的读或写的请求,全部都先送到 leader 去,仅有一个 leader 也保证了一致性。
- 每次写的请求,leader 在得知大多数的节点都更新成功后,就可以返回并用户。
- 对于节点上的数据存储:
- 优化写:使用 Append Only Log (commit log),第一时间使用磁盘顺序写入的 Append Only Log 来记录,同时保证了 latency 和 durability,它是所谓的 source of truth。之后更新内存,等内存到一定 threshold,就进行 merge 存放到磁盘上,比如在 SST 中(相当于定期 snapshot / compaction)。
- 优化读:使用内存中的 Bloom Filter 来判断存在性,如果数据不存在直接返回。
- 对于 key 在内存里存放的结构,如果是读多写少的系统,可以使用 B+ Tree;如果是写多读少的系统,可以使用 LSM Tree。并非整棵树都要放在内存里,而是部分节点可以存放在内存中。
- Group 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要和 Metadata Service 心跳汇报健康状况。
- 接着是 Group Manager,它会监控并注意到 Replication Group 中节点的问题,动态加入和挪出节点。
- 有时候热点数据让节点特别繁忙或者数据量过大,Group Manager 会拆分节点的数据到多个节点中,并更新 Metadata Service。
- 在节点更新和数据搬迁的过程中,考虑到潜在的数据不一致问题,同一个请求可能会被 Request Manager 岔分成两个请求,必须同时访问到两个数据节点,来获取最新的数据。对于每一条数据,都有一个自动生成的 version,即版本号,用来判断一旦有冲突发生时的先后顺序。
这是《常见分布式系统设计图解》系列文章中的一篇,如果你感兴趣,请参阅汇总(目录)寻找你其它感兴趣的内容。
文章未经特殊标明皆为本人原创,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,转载请保持完整性并注明来源链接 《四火的唠叨》
group manager 的作用和 Meta Service 冲突了